文编/一飞 △讲述人 宋群
前言
1962年高考时,我在李老师的全力帮助下顺利考上了长沙工程兵学院。李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,在我离开后第二年便晋升为副校长。她不仅是我的老师,更是我人生中的重要引路人。
1966年6月,我从军校毕业,第一次回家探亲。在回到家乡后,我没有急着回家,而是直接前往李老师的家。见到她时,我向她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,并汇报了自己在军校的学习情况。看到我有了进步,她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喜悦,鼓励我继续努力,去部队后为国家贡献力量,也为家乡争光。
我的名字叫宋群,出生在鄂东一个紧靠长江、背靠大别山的小山村。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,家里有七口人,全家靠父母在生产队辛苦工作拿工分维持生计。在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中,我们家几乎常常处于吃不饱的境地。
尽管家庭如此困难,我的父母从未放弃过对我们三兄妹的教育。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光里,他们仍坚持送我们上学。我在村里初中毕业后,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高中。
艰难的求学路
展开剩余83%1959年秋天,我踏进了县高中,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。那段日子,任何人都不会相信,现如今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当时的艰苦。入学后的几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每个学生。
首先,最难忍受的就是经常吃不饱饭。学校的食堂每月给中学生的粮食定量只有35斤,这个数目对于那些城镇学生来说已显得捉襟见肘,更别说我们这些农村学生了。蒸米饭时,食堂的师傅把三两米分两次加水煮,每次都尽量增加饭量,实际上煮出来的饭水分过多,根本不能填饱肚子。我们只有每周回家一次带粮,家里几乎没有米,通常只能带些红薯干,或者偶尔能吃上一些红薯,搭配一点咸菜,勉强支撑一周。我们吃不饱饭,但依然要坚持学习。
另外,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,身体虚弱,学校也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,我们需要在周六参加劳动。清理池塘、挑土、修学校围墙,甚至去山上打柴。这些都对我们这些体弱的学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。我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,李老师看到我营养不良,尽量为我安排一些轻松的工作,特别照顾我和其他几位身体较弱的同学。
李老师的悉心关怀
李老师的名字叫李珍,当时大约30岁。她身材中等,略显瘦弱,但气质优雅、举止从容。她的眼睛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总是给人一种温暖而坚定的感觉。她笑容满面,亲切而温暖,总能给人带来无尽的力量。
李老师和她的丈夫夏老师都在同一所学校教书,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不好,但她从不计较自己的困难,总是竭尽所能为我们这些贫困学生提供帮助。在学校困难重重的时候,李老师和同事们都一起养猪种菜。每周六下午,学生们会去学校周围的长江堤防开荒种菜,主要种包菜和洋葱。虽然吃的食物单调,但大家心里都知足,尤其是遇到学校里的一些喜事,大家能吃到一顿红烧肉,哪怕是极为简陋的三两,也足以让我们高兴好几天。
高考备战与李老师的指导
1962年4月的一个周六,我们全天都在劳动,坐船到新州滩卸黄沙。在这次劳动中,我不小心因晕船摔倒,头部受伤,出血不止。李老师和同学们把我送到了医院,在我住院的两天里,她让学习委员带着课堂笔记来帮我补习课程。这种关心让我感到无比温暖,正是这份关爱让我在随后的学习中找回了状态。
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名,在全校三个毕业班中,我常常排在年级前20名左右。高三下学期,我们开始进行总复习,学校将学生根据科目分为几个组别。李老师建议我主攻理工科,并特别关注我的数学和物理薄弱环节。她不仅帮助我理清学习重点,还向主课老师请求,制定了加强我的学习方案。在她的指导下,我成功抓住了复习的关键,事半功倍,最终在高考中发挥正常,成绩也符合预期。
填报志愿与入学
1965年之前,报考高等院校必须先经过政治审查。幸好,我家无不良记录,顺利通过了政审。然而,填报志愿的时候却让我十分困惑。我对学校的情况了解不多,家里人也不懂这些事情。李老师非常细心,根据我的兴趣和特长,建议我报考军校。她认为我有潜力,若能在军校学习,接受锻炼,必能成才。听从李老师的建议,我选择了长沙工程兵学院。
1962年9月,我带着军校的入学通知书前往长沙,开始了我的军校生涯。在军校的几年里,我始终坚持李老师教给我的学习方法和态度,努力克服所有困难,取得了不小的进步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我从一名普通学生,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,毕业后被分配到工程兵某团,成为了一名排长。
军旅生涯
在部队,我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技能,还要用实际行动带领部队完成各种任务。无论是在坑道施工、还是在边境防御的任务中,我都始终冲锋在前,以身作则,带领战士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,取得了胜利。我从排长一路晋升至团政治处主任,并且在担任连长时,把连队建设成了“四好连队”,当上营长时,也把全营建设成了全团的标杆。
1987年,我所在的部队参与了自卫反击战。战后,部队经过大调整,我选择退伍并回到了原籍,直到退休。
在军队中,我遇到了许多像李老师一样无私奉献、关心他人的人。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,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。这些人的关爱,深深地影响了我,让我在军旅生涯中始终充满力量和信念。
回顾与感恩
回首我的人生旅程,李老师是我最重要的引路人。她的关爱和教诲,是我能够坚持下来、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。正是她的无私奉献,使我有了走出困境的勇气和信心,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。
编后语
教师是园丁,教师是伯罗,教师是蜡烛,师教铸人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